杨宏海
客家作为中华民族的一支独特民系,在千百年的迁徙磨练中,形成了英勇刚毅、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特别是在近代以来,每当民族危难、国家危亡之际,就有大批客家人挺身而出,义薄云天。特别是在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中,客家籍的抗日将士英雄辈出,在淞沪抗战中,著名客家人将领黄梅兴、谢晋元、姚子青是典型的三位客家英烈。近读王华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魂》,再一次为客家英烈的爱国忠魂而深深感动。
王华先生是梅州市蕉岭县人,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是广东省作家协会和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曾在梅州宣传、文化、教育部门工作多年。记得1972年我参加梅县文化馆的业余作者培训,作为《梅县文艺》的主编,王华先生就是我们的老师,他不但热心培养年轻作者,自己也勤于收集乡土资料并进行创作。特别是退休之后,成了他的创作黄金季节,先后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丘逢甲》、散文集《冬青赞》等等。这部长篇小说《魂》,便是他退休之后创作的最重要的一部力作。
这部长篇小说是以黄梅兴、谢晋元、姚子青三位客家英烈的成长历程,尤其是淞沪抗战为背景而创作的。通读全书,有三个鲜明的印象:其一,三位英烈均为梅州客家人。其中黄梅兴、姚子青为梅州平远县人,谢晋元为梅州蕉岭县人,两地相隔仅几十里路(旧时同属程乡县)。他们生在客家、长在客家,深受客家文化的熏陶感染。其二,他们三人均为黄埔军校毕业,深受黄埔军校“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的理念影响,决心弘扬黄埔精神、精忠报国。其三,他们均参加了抗日战争,尤其1937年的淞沪会战,两位在淞沪抗战中壮烈牺牲,一位被叛军刺杀英勇献身。三人都被中共中央、国务院命名为抗战英烈。
作为长篇历史小说,作者从三位英烈成长的客家地区写起,在尊重历史发展趋势的前提下,以合情合理的艺术虚构,去描写他们三位同乡的友谊交往与各自的人生经历。其中最为年长的是黄梅兴,他“身材高大、膀粗腰圆、圆长圆长的脸上显出几分粗老而黝黑”。在军阀混战、群雄割据的年代,黄梅兴以革命前驱者孙中山为榜样,每每谈及辛亥革命,都心潮澎湃、热血沸腾。1920年,他投笔从戎,1924年他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在黄埔军校接受了严格的训练,展现出非凡的领导能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曾在东征和北伐中屡建战功,很早便成为国民革命军中的年轻将领。
日本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军铁蹄犯我国土,长驱直入。国难当头,陈铭枢、蔡廷锴领导的19路军奋起反击,气吞倭寇、血溅沪野,造成日军重大伤亡。在战斗中,身为528团团长的黄梅兴主动请战,率领部队参加上海庙行战役,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英勇无比,被誉为“黄老虎”,成为中日双方公认的英雄人物,被晋升为88师264旅少将旅长。1937年淞沪抗战打响,黄梅兴率领第88师264旅3个团的将士开赴上海参战,奉命进攻敌人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这据点房屋全是用钢筋水泥浇筑而成,坚固异常,周围布满明碉暗堡,布置了强大的火力。面对强敌,黄梅兴率领将士奋起抗击,与日寇展开生死搏斗。他身先士卒,亲临前线指挥作战,连续攻破敌军十多个堡垒,并乘胜追击。8月14日下午6时,在进攻日军最后一个堡垒——爱国女子大学的据点时,日军炮火密集,并加以百架轰炸机进行轰炸。当黄梅兴率部冲到八字桥时,不幸被炮弹击中,壮烈牺牲,时年40岁,是这次淞沪抗战中第一个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
与黄梅兴同乡的姚子青,“人长得英俊,戴一副眼镜、配一张长形脸盘,显出一副斯文相”。他与黄梅兴恰如兄弟一般,有浓厚的同乡亲情,并一直以黄梅兴为自己的学习榜样。1926年,他考入黄埔六期,参加北伐任排长,英勇善战,屡立战功。1937年,日寇加快侵华的步伐,姚子青受命在汉口驻防,在召开军事会议时,姚子青激奋地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保卫祖国是我们军人的天职,只要上级下达命令,我们就冲锋上前!”
“八·一三”事件后,1937年8月31日,姚子青全营奔赴上海宝山县,负责保卫宝山县城。宝山县城在上海东北角,位于吴淞口附近,不远处有吴淞炮台,是长江防卫的江海门户,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火燃起,百姓尽皆避难他乡,县城已成了十室九空的孤城。9月1日,日军乘军舰从炮台湾登陆,5000多日军以潮水般疯狂向宝山县城扑来,向姚营发动猛烈进攻,姚子青指挥官兵在县城金宅一带埋伏,英勇反击,多次挫败敌人。战争进入第五天,为突破姚营的防线,日军集结飞机、大炮向宝山猛烈轰炸,宝山县城处处被炸得残墙颓壁,有的地方被夷为平地,到处火光冲天。姚子青收到旅部要求坚守的指令后,回复“誓与宝山共存亡”!9月7日,艰苦卓绝的战斗已到七天,日军增援兵力,加上敌机低空俯射,用大炮将城墙东南角打开缺口,大批敌军从缺口蜂拥而入,姚子青率领战士与敌人殊死血战,不幸被弹片击中腹部、血流如注,最终宝山城陷落,守军全营殉难。当年上海《大美晚报》报道:“此次姚营全部殉城,其伟大壮烈,实令人内心震动而肃然起敬,此非仅中国人之光荣,亦为世界人类之光荣,其事迹将永垂史册!”
与黄梅兴、姚子青两位同乡一样,谢晋元也是一位备受赞誉的抗日英雄。在长篇历史小说《魂》里面,作者用了更多的篇幅,去写他的这位蕉岭同乡。在作品中,这位经常“身穿崭新的军官服、风纪扣扣得工工整整、一丝不苟、英姿勃发”的谢晋元,曾多次邀约黄梅兴、姚子青聚会,他们惺惺相惜、相谈甚欢。从黄埔军校四期毕业后,谢晋元担任过国军的多个职务。1937年8月13日,中日双方在上海及其周围进行大会战。10月26日,日军攻陷上海许多地区,中国守军腹背受敌。为避免中国军队全军覆没,身为88师某团的团长谢晋元,奉命率524团第一营官兵411人向南推移,死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以掩护大部队撤退。为迷惑敌人,这支部队号称“八百壮士”。
四行仓库位于上海静安区中南部苏州河北岸。仓库东面是英国、美国控制的公共租界,而西面和北面则被日军所占领。仓库是当时闸北一带最大的建筑物,钢筋混凝土结构,墙厚楼高,易守难攻。谢晋元率领官兵与日寇鏖战四昼夜,消灭敌人200多人,自己仅有20多余人伤亡,让全国民众感到震撼。这场小规模战斗所以名扬天下,因为它是世界军事史上罕见的“战争直播”:租界民众和国内外媒体,隔着只有五六十米宽的苏州河,便可全程观看、报道两军在上海市中心的实战。1937年10月31日,谢晋元胜利完成任务,奉命撤出四行仓库,率部撤入租界,立即被租界当局解除武装,送进位于胶州路的“孤军营”。在“孤军营”险恶的环境中,谢晋元仍严格治军,坚持开展抗日斗争,与前来“孤军营”参观的民众宣传抗日、弘扬民族气节。在一度热播的电影《八佰》当中,有不少形象的体现。
诚如前文所述,《魂》这部历史小说,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对三位主人公的形象刻画,在他们身上体现了英雄之气与爱国忠魂。而对其他人物的描写也可圈可点,像黄梅兴的妻子赖伴梅、姚子青的妻子林素珍、谢晋元的妻子凌维城,都写出了各自不同的个性和美德,读来栩栩如生。战士的描写亦很精彩,如飞行员阎海文失事跳伞落入敌阵杀身成仁;人称“小钢钉”的杨健生,身系炸药跳入敌阵;而“八百壮士”之一的黄光强则拉响手榴弹与鬼子同归于尽……
另外在作品中还有不少感人的情节。一是“八百壮士”英勇抗击日寇过程中,上海市商会派出一位女童子军杨惠敏携带慰问品,冒险渡过苏州河进入四行仓库,向孤军敬献新制国旗,表达全上海市民的崇高敬意。谢晋元与将士们全体肃立,将国旗在仓库大楼顶升起,“孤军列着整齐的队伍,面向朝阳,向着国旗行礼致敬”,表达了全国军民捍卫国土、抗战到底的决心,隔河观望的群众无不拍手欢呼。
二是上海市民与租界当权交涉,要求入孤军营慰问,当第一批来到孤军营参观的民众见到谢晋元及这支英雄部队时,非常激动,大家排好队伍鞠躬敬礼,接着唱起了当时为“八百壮士”创作的歌曲《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看你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奋战东战场。同胞们起来,同胞们起来,快快赶上战场,拿八百壮士做榜样。中国不会亡,不会亡,不会亡,不会亡!”
在震撼人心的《中国不会亡》歌声中,一位现场的音乐老师站出来,指挥大家再唱一首《义勇军进行曲》:“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雄浑激越的歌声,响彻孤军营,在全场军民中引起强烈的共鸣!
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创作中要注意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问题。作者借助大量的史料与调研素材,结合本人的生活体验,对书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尽可能做到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完美统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让结构、人物、故事更完美、更典型。作品对抗战前后的重大历史事件,如黄埔军校的创建,“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西安事变”“八·一三”淞沪抗战等等,都能按照历史发展的真实进程来写,又不拘泥于历史事实,对人物与事件作必要的虚构和处理。特别是对书中三位主人公的英雄故事,都是遵照历史事实,故读来倍感真实可信。
作者王华先生是梅州客家人,熟悉客家的民情风俗,因而作品自觉不自觉地浸润了客家特色。小说中有不少客家山歌与民俗故事,三位英雄的成长过程,均可感受到主人公与客家文化精神血脉相连的关系,展示了浓郁的一幅客家风情画卷。
值得一提的是,王华先生是一位有强烈爱国热情的老作家。为了创作这部长篇小说,他一直不辞劳苦收集历史资料。2015年,他已年近八旬,仍登上高速列车,千里奔向当年淞沪抗战的战场——上海,沿着历史的轨迹,来到黄梅兴、姚子青、谢晋元当年战斗的地方,遍访了解历史的知情人,查阅三位英烈后代提供的资料,还带着他的孙子来到上海拜祭抗日英雄纪念碑,参观宝山淞沪抗战纪念馆,在英雄纪念碑前虔诚鞠躬,表达家乡后人对抗战英烈的敬意与怀念。此书出版后,他又将3000多本书免费捐赠给全市各中小学,其一片拳拳之心感人肺腑,得到梅州市教育局、蕉岭县教育局的欢迎与好评。
今天,重新捧读这部长篇历史小说,仍然令人倍感激动,让读者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梅州这个号称“文化之乡”的这片斯文土地,竟然孕育出如此铮铮铁骨、滚滚血性的抗日英雄。这是一部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的佳作,我觉得中国人读这本书,可以看到爱国忠魂和民族精神,客家人读这本书,可以油然而生自豪之情,并想起那著名的诗句:“为什么我的双眼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作者系粤港澳大湾区名人与大学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广东省情专家库专家、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深圳市客家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梅州市发展战略顾问)